零售業的本質是以商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,從而賺取商品的利潤。因此,商品毫無疑問就是零售業的核心。具體到母嬰行業,針對孕嬰童消費者的產品更是琳瑯滿目,極大的豐富,SKU數量數以百萬計,并且還在不斷地延伸。
母嬰門店的經營面積差異巨大,因此其所經營的的商品數量也有著非常大的差異,一般在幾千到數萬SKU不等。因此,要對數量如此眾多的商品進行有效的管理,就要對商品進行合理的分類。

商品分類既要滿足企業對商品進行高效管理的需求,又要滿足消費者對商品的購買需求。因此,選擇適當的分類標準,將商品科學、系統地逐級劃分為大類、中類、小類、細類以至商品單品的過程,就是商品分類的過程。
曾經接觸過一個母嬰連鎖,系統在商品分類的時候按照商品的毛利率高低,將商品分成ABC三個大類,然后在每一個大類下面再按照商品的屬性進行歸類,分成食品、用品、棉品等若干類別。
這樣的分類方式貌似有利于企業對高毛利的商品進行管理,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卻給企業的商品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擾,因為商品的毛利空間是變動的,商品之間存在非常多的交叉。而且這樣的分類方式完全忽視了消費者的購買需求,因為消費者根本就不可能按照零售商的毛利空間選購商品。這樣的分類方法既不能滿足企業的商品管理需求,也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購買需求,顯然是不合理的。
那么,到底該如何對商品進行分類才是合理的呢?
如何對商品進行分類?
商品分類的基本依據是商品的屬性,包括:商品的用途(人群)、原材料、生產方法、成分、使用狀態等商品最本質的屬性和特征,把商品屬性相同或相近的商品歸為一類進行管理,這是商品分類的第一原則;
以消費者為導向:商品分類必須要滿足消費者購物思維模式,才能最大程度的滿足消費者的需求。比如,天氣冷了,家長需要給孩子準備冬季的服裝,她的思維模式是怎樣的呢?一般來說她是先想到了服裝,然后是棉服或羽絨服,接下來是考慮款式(大衣、夾克、馬甲),最后才是品牌和顏色、價格等其他因素;

考慮管理的因素:商品分類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提高商品管理的效率,提升商品的績效。為此,商品部門需要做大量的數據分析,商品分類的結果需要滿足企業最常用的分析維度和管理需求,從而提高商品的管理效率;
考慮同緯度排他性:任何一個商品在分類結果中的位置都是唯一的,比如嬰童門店里最常見的濕紙巾到底應該歸為紙品類還是用品類?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定義,不能有的放在紙品類,有的放在用品類;
名稱定義的準確性:給每一個分類確定一個容易理解并且準確的名稱,杜絕因名稱不規范造成的分類錯誤或者歧義;
商品錄入的唯一性:根據分類規則,所有商品都應該準確無誤的錄入系統,這也是檢驗分類合理性非常重要的標準之一。特別對于自采的服裝、玩具類商品,更要做到錄入的唯一性;

商品分類的均衡性: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分類標準是不同的,分類越細需要投入的管理資源也會更多,因此要考慮商品分類的均衡性。如果一個采購專員需要對應3個以上的大類,說明企業的分類就是過細了,可以考慮合并優化。某些SKU數量少,而且銷售占比很低的類別應該降低類別定位,比如很多連鎖的車、床、玩具的單品數量不多,銷售量又很小,那在分類的時候就可以把它們合并成一個大分類。相反,某些目前占比很低的品類,如果是作為公司的重點品類,可以升級,專人專管,以突出品類的重要性。
嬰童商品分類的幾點建議
1
不超過10個大類,每個大類下面不超過10個中類,每個中分類下面不超過10個小分類;每個小分類下面不超過10個細分類;
2
常規品類的SKU數量不超過5000個;
3
任何一個商品的編碼不超過15位;
4
常規品類原則上采用3級或4級分類,棉品類原則上采用4級或5級分類;
5
棉品及玩具品類分類的規則比較復雜,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,同時自采商品也比較多,需要特別注意排他性及唯一性。
最后分享兩個食品和男童服飾的示例:

